查看原文
其他

蒋介石到底有多少钱?

书斋 理与力 2022-03-21


蒋介石家境普通,早年参加革命,不事生产,自然没什么积蓄。


1920年,蒋与陈果夫等人筹组上海证券交易所五十四号经纪人号,取名“茂新公司”。生意差的时候,一天能赚佣金三十多元,生意好的时候,能超过两千元。 

因炒股收入,蒋介石一度生活奢侈。1920年岁末时,蒋介石核查账目,发现全年花费达七八千元,于是在日记中写道: 


“奢侈无度,游堕日增,而品学一无进步,所谓勤、廉、谦、谨四者,毫不注意实行,道德一落千丈,不可救药矣!”

1922年,上海股市崩盘,蒋介石也没法再维持从前奢侈生活。 


1924年,因葬母等原因,蒋介石欠下一大笔债务。他写信给张静江,希望以其“个人亏空名义报销”债务。信寄出后,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做了“自我批判”: 

“今日为企图经济,踌躇半日。贪与耻,义与利四字,不能并行而不悖,而为我所当辨。如能以耻字战胜贪字,此心超然于利义之外,岂不廉洁清高乎!一身之荣辱生死,皆为意中事,安有顾虑余地乎!”


南京政府建立后,依照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特任”级公务员月俸800元。蒋介石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与五院院长一样,拿这个最高标准月俸。1946年的《修正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特任级官员依旧是月俸800元。 

工资之外,蒋介石名下还有“特别费”,标准是每月3万元法币。比如,1936年12月,财政部致函中央银行: 

“兹请贵行在国库项下拨付委员长二十五年七月至十二月份特别费每月各三万元,共计国币壹拾捌万元……”


 此外,蒋还能根据需要向财政部、中央银行申请大额特别费。



蒋介石的个人资产有多少,目前还没有权威统计。但有个别资料,能让人大致了解一二。   

1935年1月1日,蔡元培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公益组织,为找人募捐而在上海做的一次调查: 

“急赈灾区普捐会为普遍起见,首先调查本埠富有阶级,决募殷富捐……国府要人之财产多系秘密,而就可调查之范围内调查,则诸要人在本埠所有财产估计如后:蒋介石,房产、地产一百三十万元,不动产约一千万元。宋美龄,不动产及动产合计三千五百万元。宋子文,不动产及动产三千五百万元。孔祥熙,不动产及动产一千八百万元……”


去台后,蒋介石夫妇损失了大部分财产。郝柏村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曾言: 

“你说贪污腐化?你看老总统在溪口的房子,他来台后也没买房子,蒋经国也没有自己的财产……当然他们过去不能说没钱,也许在南京或哪个地方有房子,但都丢掉了,如果说他们贪污,应该买了很多东西带出来,但并没有。”



大陆时期,作为国民政府事实上的掌控者,蒋介石亲自花钱的机会不多,主要集中于日常衣食,且较为简朴。如蒋、宋结婚后,他们每天的膳食费是三元。

据蒋介石侍从秘书汪日章回忆: 


“蒋介石和宋美龄请客吃饭也是常有的事,菜肴是普通的,有些人出来后说吃不饱。这里当然有拘束感的原因,但与不丰盛有关,在宋美龄的厨房里没有过多的酒肉,都是按少量吃新鲜配置的。”

  汪日章还说: 

“蒋介石在这方面也够吝啬,若有部下请求济助,最多只批200元,就算是面子十足了。宋美龄选购衣料,总是跑上好几家,问明价格,择合意的地方去买。但对教会方面较慷慨,感情虔诚,每到一个省县若有基督教会,必邀集教友尤其是外国传教士及他们的家属举行茶话会或聚餐,以联络感情。”


去台后,蒋偶尔也会动用私人存款,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红包。据长期做蒋介石卫士的翁元回忆: 


“(有一次)我在总统府老先生办公室旁边的小房间待命,忽然听见侍卫官叫我,说总统叫我进去。起先我是一愣,以为有什么事情,我毫不迟疑走进办公室,一眼看见他正打开自己的皮包,数着一叠崭新的10元新钞,那是当时面额最大的钞票。

他轻轻叫了我一声,我走到距他的办公桌前方数步远的地方,笔直站在他那儿,老先生以一种很慈祥的口气开口了:‘翁元!这是我给你的奖赏,你要好好地用,不要浪费!’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沓鲜红的10元纸钞,递到我的手上。我赶紧用双手接过来。我自己很清楚,在当时台湾财力拮据的情况下,在五六十年代,100元对一个普通公务人员是多么大的鼓励。那时,其他的侍卫人员都是总统按造册发给的,但我是总统办公室的内勤人员……所以,必须动用他自己的钱来发给我……”


 据翁元讲,蒋的红包标准是:“侍卫官每年三节犒赏是给300元台币,侍卫每人给150元”。翁元作为“内勤人员”,是100元。 

蒋在花私产时是小心谨慎的。翁元曾经亲眼见过蒋介石数钱: 


“记得有一次,他正在数钞票,数着数着,怎么多了一张?他又从那叠原本要给我的新钞中,抽回了一张,刚好是10张10元纸钞。”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往期推荐

一位开国上将眼中的林彪

苏联往事:首长在亚非拉撒钱,百姓背660亿美元巨债!

潘汉年的情报系统,神通广大!

新华社记者经典力作:齐奥塞斯库之死

拾年丨偷听敌台的日子:当时几乎全世界都是敌对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